秦始皇置榆中县
为了开发边陲、抵御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在今甘肃临洮设立了陇西郡,榆中属陇西郡。郡的治所即以军事为主体的政治经济中心,郡治驻扎军队,但是郡治离黄河较远,并没有抵挡住强悍的匈奴。
秦昭襄王在战国七雄中很有声望,许多英雄豪杰都愿意在他的门下做官为将。齐国人蒙骜便是其中的一个,官至卿位。蒙骜去世,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蒙骜之子蒙武为秦裨将军,蒙武有两个儿子,长子蒙恬,次子蒙毅。蒙恬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成为秦将,攻齐国时大获全胜,拜为内史。蒙毅更为秦始皇所“亲近”,“出则参乘,人则御前”(《史记·蒙恬列传》)。这时候,秦始皇已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吞并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巩固江山、抵御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兵30万,并派太子扶苏为监军,扫荡北方,击退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一带,将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防御工事齐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连接起来,成为西起临洮、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长城随地势起伏蜿蜒,宛如龙蛇游动,十分壮观。《金县志》详细记载了当时长城在榆中的分布情况:“长城在黄河南岸,秦时蒙恬所筑……在金县境内者,自西北皋兰之桑园城,长十里。沿河西至什川堡址,有二里余,约计百余里。又东至一条城,或断或续,有四里余。东至平滩堡至靖远交接处,有二里余。”桑园子一处峡谷里至今还有蒙恬所筑的秦长城残迹。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皇嬴政再次派蒙恬到黄河流域“斥逐匈奴”,在黄河沿岸“因河为塞”,建立44县。榆中县即其中之一。县的长官以管辖的人口和所受俸禄的多少分别称县令或县长。一般1万人以上为县令,1万人以下为县长,当时榆中县人口少,县官称县长,职责是掌管一县的治安、刑诉及赋税徭役等。县长下面设丞,分管文书、仓库和监狱,又设县尉一名,专管武事,还设廷椽以管理各乡。县下设乡、里。县长每年秋冬向郡报告工和郡对下属进行考核,根据治状而定“殿罪”,有功者受奖或者升迁,有过者轻则减去俸禄,重则免官、服刑。秦始皇三十六年(211年),实行“移民充边”,迁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垦殖,当时人们把这个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
中原农民西迁榆中,不仅将草原开垦为农田,而且给榆中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开始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使原有林地逐渐被蚕食为农田。蒙恬建44县,在各县轮流驻守10多年。匈奴单于头曼,数次渡河都遭到蒙恬守兵的沉重打击,自知不敌强秦,就率众北迁。边塞从此安定了10多年。
汉代牧师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秘不发丧,只有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知道内情。赵高与胡亥关系密切,想立胡亥为太子。但是秦始皇生前已立扶苏为太子,并且为了让扶苏熟悉军事,将来治理国家,让扶苏担任了蒙恬的监军,两人在多年的战火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要除扶苏,蒙恬是个障碍,蒙毅又官居上卿,曾因赵高犯罪除其宦籍而积怨较深。于是,赵高同李斯密谋,假传圣旨,先迫使扶苏自杀,尔后将蒙恬囚于阳周,接着顺地将胡亥立为二世皇帝。胡亥按赵高之意先杀了蒙毅,尔后遣使者到阳周,对蒙恬说:你的过错太多了,你弟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说:自我先人及至子孙,三代有功于秦国。我手下有将兵30余万,自己虽然身在囹圄,可是我的势力伴我左右。我知道必死,但我固守仁义二字,决不有辱先人,以不忘先主始皇。使者说:我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把将军之言告诉圣上。蒙恬叹息说:我如何得罪于天,为什么就这样无过而死?使者说:你罪该当死,西起临洮到辽东,你修城堑万里之多,此中不可能无绝地脉,这就是你的罪过!蒙恬听罢,服药自杀。
蒙恬死后,匈奴得知消息,立即举兵南下,占领蒙恬当年所建的44县。榆中县苑川河一带又成为戎、羌、狄、匈奴杂居的游牧地区,戎、羌、狄多放牧牛羊,匈奴则放牧骡马。匈奴生性好战,动不动刀杀、箭射,所以其他民族都很惧怕。匈奴占了优势,农业区变为牧区,以牧马为主。汉武帝时(前140年—前87年)苑川用于牧养军马,故称苑川为“牧马苑”,又称“牧师苑”。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恢复榆中县。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与匈奴大战获胜,榆中县境内大部分匈奴撤离。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汉王朝将未能撤离的匈奴集中在今榆中苑川河东北地区和定西地区北部,设勇士县。榆中境内榆中、勇士两县并存,同属天水郡。张骞通西域,榆中苑川河成为丝绸之路的左道,丝绸之路再度带来了榆中的繁荣。1980年连搭乡寇家沟村出土了一套“大泉五十”字样的钱范,这是王莽时期的文物。东汉末年,苑川河流域成为群雄争夺西北霸主的战场。 (张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