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自公众号:老魏的新视界2018-10-30 作者:魏著新
话说魏贵一家在什字川里借住下来之后,正好赶上春耕春播。好在这地方地势平坦,是一个小小的黄河冲击平原,起垅打埂,铲除荒草,就可耕种。
金县人把这种小平原叫“川”,虽然这“川”长宽不过十余里,但与周围的大山相比,这实实在在是一片平坦的川区。土地肥沃,只要不怕苦,为禾苗浇上水,就能种出庄稼来,就不愁吃不愁穿。
什字川的人都住在这片小平原最中心的地方,虽然只有二三百户人,但人居区中间自然就形成了一条什字街,这街道也就成了什字川的政治文化中心。什么油坊、磨坊、小商铺子,沿街开了不少。
黄河每年都会发大水,汛期时,河水会漫上地势低的河滩,有时好几十天
都不退,原本可以种的河滩地即使种了庄稼,也就被淹了。河水漫过之后,有些地方就会汪出许多的死水坑来,终年不干,有跳皮的孩子们,就在这死水坑里洗澡。
后来什字川人摸出了这大河的脾气,知道它最高能涨到的地方,就是那个叫大坡头的大半坡,就在那河水刚刚淹不掉的地方,人们植树种粮,就近从河里人挑肩背,汲水浇灌。
有水就有希望和收成。魏贵全家选择了什字川中心区西北侧的一片地来开垦。他以前在老家平阳府钜鹿镇时,学过一阵子木工,现在一下就派上了用场。
魏贵学着做了木轮车,一个人推着,旁边还可以有人来推拉。木轮车上有羊皮袋可以运水。除用木轮车拉水外,身高体壮的魏贵自己担着一副木桶就近担水,那木桶也是魏贵自己箍的。
什字川里的明朝的老梨树
明代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为乡,乡以下的组织为里甲。凡乡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的十户轮流作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设一甲首。每年均由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率领一甲应役。里长的职责极为广泛,除派役外,又督催税粮。
明初定制,各州县税粮的征收,均以里甲为单位。里中各户的税粮由甲长催征,各户上纳,里长收受,并汇总解运于官府。
什字川的人家本来就不多,甲长里长轮流做。魏贵走南闯北,跟官府的人打的交道也多,就做了甲长,也算是为人民服务。
他们用种植的桑麻制作麻绳,用来拉运;黄河滩上是养羊的好地方,人们不仅能吃到肥美的羊肉,还能用羊毛羊绒搓捻成线,编织口袋和衣服……
那时节,什字川上峡口的大崖上面,长着茂密的丛林,其中有高大的杨树、椿树和野榆树等,魏贵带人乘羊皮筏子到黄河对岸,从大崖上面伐下大木,然后漂流过河,运到川里。
正值中年的魏贵年富力强,他带着魏坤魏乾一起拉大锯,开大木,制作运水的大木桶,把河里的水运到地里浇灌;他们还用那些本山木,建房架屋,打造马车和家具。
曾经是荒草连绵的什字川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大,村庄也越来越繁荣。
转眼好几年又过去了,魏坤魏乾已经长大。明代规定男人十六成丁,而成丁意味着男人不仅可以服兵役,也意味着这个男人长大成人。
金城魏氏家族在成长,等待他们却并非安居乐业,随着北方鞑靼和瓦刺的强盛,西北边陲眼看烽烟将起,魏贵和他的孩子们将承担怎样的重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