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寻根问祖

魏氏考

2013/1/9 15:34:15发布 来源:金城魏氏网 www.lzwei.com  查看 次  
之源,黄帝号称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最早居住在西北,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定居于华夏中部地区。黄帝有子二十五个,子玄嚣的后裔帝喾和姜源生弃,弃定居中部地区种植稷和麦,后世尊为农神。为周祖先

     姓之源,黄帝号称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最早居住在西北,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定居于华夏中部地区。黄帝有子二十五个,子玄嚣的后裔帝喾和姜源生弃,弃定居中部地区种植稷和麦,后世尊为农神。为周祖先。周姓姬。
     姬之考,弃传十二代,到古公亶父为周族领袖,迁居陕西歧山以南的周塬。古公亶父传位给幼子季历,季历传位昌。姬昌做周君王五十年,公元前一零七零年亡,晚年自号文王。姬姓在周初是最贵的一族,姬姓男子一般都分封为大小诸侯,周王和诸侯的子孙除了嫡长子有继承权外,其余分得采邑为卿大夫。 毕之考。《左传》称周文王之子有十六国,周灭商以前,有周公、召公、毕公、太公、康叔等人封邑。公元前一零六六年文王之子武王姬发讨纣,姬高功盖于世,周武王封姬高公于毕国,毕因姬封地而姓,到公元前七七零年东周周公、召公、毕公等大宗族之苗裔都不大显赫,而到公元前六五一年周襄王乃封以上族裔,旧宗族各有新的采邑,又为贵族。
      魏之考。晋献公十六年毕公高之苗裔毕万为晋戎后。以伐霍、狄、魏三国屡建雄功,献公以魏国封于毕万,升为大夫。时有晋管卜大夫郭偃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卜之预言毕万之后将会繁荣强大。然而魏氏族谱多有载曰:“毕万之后毕大”纯属误言。毕万之子,魏武子。《史记》魏世家有载,可为证耳。卜偃曰:“毕万封十一年,从其国名为魏姓”。由此可考,魏姓即公元前六百五十年由毕姓因封而始以魏姓。
     晋献公二十一年毕万之子魏武子事晋公子重耳,随重耳出逃,十九年后返晋即位。晋文公令魏武子袭魏国,列为大夫治于魏。武子有一妾未生子,武子生病时给其子魏颗说:“将妾嫁之”。病危时又改口给颗说:“将妾殉葬”。武子卒,颗将父妾嫁与他人。十五年魏颗与秦大战时,见一老人结草拦秦将杜回,杜回绊倒被获,秦军大败。夜梦一老者曰:“我是所嫁妇人之亡父,你用先人神志清醒时之命将女嫁之,父结草以报”。此乃著名典故魏颗结草。武子之子魏悼,晋臣,徙治于霍,悼之子魏绛晋国大夫。事晋悼公期间,不畏贵戚权势,处罚犯纪的杨干。晋悼公任魏绛主政,时绛力主和戎、狄有功。十一年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悼公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绛徙治安邑卒,谥为昭子。绛之子赢,赢之子魏献子事晋昭公。前五六二年昭公卒,时政六卿强,而公室卑。晋倾公十二年献子事晋国政,为晋六卿之一。献之子魏侈,攻晋六卿之范氏、中行氏。周贞定王十六年侈之孙魏桓子与韩、赵共伐知伯卿并分其地,时六卿由三卿所掌,史称三晋者韩、赵、魏。由此而始,魏氏治地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为都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桓之孙魏斯,以安邑为都称帝,史称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文侯二十二年韩、魏、赵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晋国日趋衰落,名存实亡。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采纳“尽地力”“善平籴”等政策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并在中国法制史上创立了第一部《法经》。所治疆域西治河西,北治中山,南治楚北。夺得大梁等地。魏文侯受子夏经艺,尤其尊重段干木,过其门必下车以表崇敬。文侯对仆人说:“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文侯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秦欲伐魏而又不敢,由此得誉于诸侯。文侯善于网罗人才,李悝、西门豹、吴起、乐羊、田子方等著名的政治家皆为其选并予重用。在位五十年卒,公元前三九五年其子击继位为武侯。十九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地,晋国亡,史称“三家分晋”。二十六年武侯卒,次年惠王魏莹继位,十七年攻赵,赵请救于齐,齐宣王用孙膑为军师,田师为将“围魏救赵”,魏军至桂陵遭齐军截击,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十九年在河西洛水沿线筑长城以防秦。北至银川,东至黄河,致力于经营中原。二十六年魏惠王召集韩、宋、卫参加会盟,并带同朝见周天子,自称为王,成为战国时七国君主称王之始。史称“逢泽之会”。二十九年魏又攻韩,韩求齐,齐在马陵之战中魏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虏。此时,秦用已     成为魏在西方的严重威胁。三十一年迁都大梁,召集贤能邹衍,淳于髡、孟轲等事政。三十五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缓和了两国的矛盾。史称“徐州相会”。在位三十五年。
     自公元前六六一年毕万受封于魏国,徙治安邑,至公元前四四五年建都安邑,历经二一六年,为图治趋盛阶段。自公元前四四五年至前三三九年迁都大梁,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才济济,历经百零六年可为鼎盛阶段。
     齐威王二十二年,魏襄王嗣继位,在位十九年。公元前三一八年襄王之子哀王继位,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九五年哀王子昭王魏遨继位,在位十九年。公元前二七六年,安厘王魏圉继位,二十年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史书称他“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他曾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窃符救赵”传为佳话。三十四年太子魏增景愍王继位。十五年传位假王,继位三年,于公元前二二五年秦引河水而灌大梁,假王被虏,魏地被秦所统。
     自公元前三三九年,惠王迁都大梁至公元前二二五年假王被虏,共一百一十四年,魏氏称雄逐渐由鼎盛趋于衰败,战国时期告终,秦统一中国。
     魏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很难细考统述。略知秦末有魏王魏咨、大臣魏相。西汉时魏无忌后裔魏歆任巨鹿太守,东汉有炼丹术家魏伯阳、猛将魏延。北齐有史学家、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魏收。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魏帝魏马儿。到唐朝有魏征、魏玄同、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先后任宰相。宰相魏征魏州曲城人,好读书,曾在玉皇庙道观潜心于道教文化研究。并崇尚儒学,人称大儒。隋末进十策于李密,密不用。随李密于京师,以秘书丞安辑山东,召李绩归唐,被窦建德获,为起居舍人。窦建德败,为唐太子李建成先马。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于世,阴劝太子即早为计。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赞赏魏征为太子幕僚忠贞耿直的品格,相见恨晚,不计前嫌,重用魏征,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魏征知无不言二百余奏,其十思疏著名于世。后又拜尚书右丞,总领兵、刑、工三部十三司的军政事务。魏征“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的名言世人推崇。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进爵巨鹿郡公,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魏征常以亡隋劝帝以为鉴,居安思危,行圣贤之治。魏征病重卧床,太宗携太子同至其第,抚之流涕,问所欲言。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魏征故。安葬之日,太宗伤感曰:“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五日之后为寄托对征公的思念之情,用擅抖之手赋诗一首:“劲条逢霜催美志,台星失位火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征公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的编撰,着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其子叔玉袭郑国公,叔璘礼部待郎,叔瑜潞洲剌史。洪洞县魏家家祠门联为证:“宋室尚书家,唐朝宰相府”。到北宋有诗人魏野,南宋有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代有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有治程朱理学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刑部尚书魏象枢,散文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现、当代更是枚不胜举。魏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四十七位,其后裔以巨鹿为中心散居全国各地,亦有定居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
     《史记-索隐述赞》:“毕公之苗,因国为姓,大名始赏,盈数自正,胤裔繁昌,系载忠正。杨干就戮,智氏奔命。文始建候,武时疆盛,大梁东徙,长安北侦。卯既无功,卬亦外聘,王假削弱,虏于秦政”。《明史》十六卷姓氏珠篇载:“魏,巨鹿,毕万封魏,公忠体国,绛机警能文,牧箎观谈经妙晰,异同之旨;广鹤山受业,人推理学之宗,了翁德化感人,任贤良而金城矻矻,相仁能下士,忘富贵而裘带翩翩”。承黄帝,袭姬姓,因封而毕,因毕而魏,综而观之,魏氏家族,源远流长,人丁兴旺,遍及华夏。
     明朝初,因长期战乱和灾荒,中原大地赤地千里,人烟断绝,财力匮乏,土地荒芜。洪武帝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移民垦荒之建议,张帖告示诏示天下。而我金城魏始祖贵公者,系魏熙公之次子,熙公生于元泰定五年三月,贵公于元顺帝二十六年二月初二降生于山西平阳府巨鹿州洪洞县高桥庄。其兄魏龙,其弟魏庆。然贵公因何于何年来甘。四房清康熙三年谱载:“贵公始居山西平阳府巨鹿屯,因其国赋维艰,遂迁南京应天府牧羊镇爰居爰处,宜室宜家,洪武初年随肃庄王到甘”。三房谱载:贵公世居平阳府义城县高河桥巨鹿屯,洪武年间随肃藩来兰,官拜御林军,嗣因辞职务农。大房谱中收一百字谱序,即无年代又无落款,但可以证实贵公来兰职业,序称:“魏贵少贪寒,远日及贾,至四十五十,仓箱略有储蓄,而天性敦笃,孝思不匮报本迢远之忧念,在兹而释,在兹故见家祠敝败,遂兴补修家祠之功,家牒之修全恁笔墨,贵公未尝学问,不能亲自编记,故仰予代笔,予才疏识浅,原不能文,再三固辞不能谢,故代为之序”。这一谱序在魏氏很多谱序中被引用,从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序言以贵公为主,只涉及家祠家谱,未提及衍世;二是贵公少贫寒远日及贾,说明贵公来兰座庄经商。又有谱序载贵公在南京娶妻生子为士着。予就贵公在南京是否“有子”、“封十王”、“随肃王”来甘之说加以论识。贵公生于一三五五年到洪武元年即一三六八年才十四岁,所以在南京娶妻生子,宜室宜家实无可能。“封十王”来甘之说,明史载,朱元璋生二十六子,即生即封,洪武三年封八王,洪武十一年封五王,改封一王,洪武二十四年封十王改封一王即肃庄王。封十王之年为一三九一年,贵公已在甘成家立业。“随肃王”从武职一说更不足为信。肃庄王系洪武帝十四子,十一年封为汉王,二十四年改封为肃王,即命偕卫,谷、庆、岷五王练兵临清,洪武二十八年就藩甘州,建文元年移于兰州。贵公从戎则按明初政律屯军临清,不可能落户兰州。从年代上考证,肃王洪武二十八年就藩甘州,“随肃王来甘”已晚于贵公在兰落户。再按明朝地方政治机构布政使司以下设府、州、县,则以上述谱牒考证确知,贵公乃世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高桥庄。洪武初年由祖籍经南京牧牛镇到甘落户兰州,做庄经商。因何就贵公来甘各房族谱众说不一,究其原因,笔者所考族谱,除“百字谱序”之外,清康熙三年的谱为最早,从贵公降生到康熙三年,三百年的谱牒断续无考。然众多谱序中阐明因战乱和匪劫,总谱未能遗存,仅靠木主和祖辈代代言传,延续到清盛之初续,未免众说不一。据四房谱载贵公和同迁之白弟,听遵金长庚老伯辈指令,以我魏贵公之名命其子曰金富,命白弟曰白图。又命大女子魏、小女子白,蒙天保佑、和衷共济,同谋生理,方为正道,遂于古金城之河北庙滩子因家焉。二房谱载:“贵公奉宗传,菩萨二轴神像于庙滩子设家祠供奉”。即今兰州二毛厂东侧,老兰州人记忆犹新。明朝为使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规定无主荒地可听民开垦,以为永世。为此金长庚老翁于洪武二十三年卜就云雾驿大石头泉作为我贵公之耕住,卜就什川白茨滩作为白图公之耕住。从此,白图公云游三年,我祖贵公于镇虏堡,访寻回兰商议一定,大石头泉顶于白图公,什川顶于魏贵公。各安各家,各乐其业。由此断言,魏氏移居什川应为洪武二十六年,即一三九三年,屹今已六百十二年。又有魏氏谱载,魏贵公生魏坤、魏乾、魏坎,白图公生白艮、白震、白巽、白离、白兑。金富公出家为僧,未娶妻室,经金长庚老翁与两女、两婿商议同意将魏坎、白震、白离过继金公,更姓不更名。祖传金、魏、白三姓不通婚由此而言。贵公在什川发展的基础上,又访卜魏家台,上陈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湾,中圈等处荒山田地,遂令长子魏坤公耕住,次子魏乾公居住什川。而贵公久居庙滩子,葬于庙滩子北山角下。坤公所生五子红、颜、常、作、对,干公所生五子白、首、永、成、双。坤公住居魏家台曰台五房,干公住居什川曰川五房。尔后长房红、颜二祖移居河州,后裔散居狄道、炳灵寺等处,一河相隔,地成两属,因而造红颜桥通涉往来,谱传民国年间红颜桥遗迹犹存。常、作、对三公所生三子为镔、亥、键,欲与红颜二公各归故籍一子,以承台五房之势,红颜后裔坚不允诺。更向什川长房过继岳公取名钺,承继台五房之长房,更向二房过继信公取名钅寅,承继台五房之二房。住居上陈家圪垯,后裔散居芦茅台以及中圈等处。川五房白首永成双五公共生十子,白公生毓安、毓邦、毓定、毓国四子,首公生毓生少亡,长房毓国公过继二房,永公生毓吉,成公生毓莪,双公生毓名、毓秀、毓喜。此乃金城魏氏四世祖。大房谱载“四祖成为拔夫效力,膺千总之职,不幸阵亡,所生一子毓莪,尚年幼、白首永双四公念雁行有失,公议愿立文约一纸,每年帮大钱三十串。为孀妇幼子度用之资”。四房咸丰七年谱载:“天启年间拔夫出力,国家有食禄千户之职,阵亡者名曰毓莪”。此说不一,但成祖授千户侯之职实矣。
     成化二年川五房白公之孙演、岳、禹、祯四祖恐年深日久,路不识亲,于是年二月立认单一纸,为知其自出由来,知其为大宗小宗,此乃五世祖所为。古金邑魏氏延至百年已是人丁兴旺,自六世祖始川五房履联宗派由此而兴。成化年间,六世祖二房道祖因念黄河阻断,通往金城的旱路崎岖,无法探亲通商。祖细致勘查,在石门悬崖绝壁,凿山辟驮道于河崖下一展通途。小峡电站建成石门凿石痕迹被淹。
     弘治七年川五房魏氏联合他姓,遵延、甘、宁三边总制杨一清之令,在什川腹地重新修复加固城堡,以防外侵。城内有泉一眼,供城民飮用,城民渐用石块垒成井状,如今依然。
     嘉靖二十二年六月十九日,台五房之后裔希宠、希贤、希存三人商议请祖神至魏家台供奉。有谱载,二、四房两位太君携香资前往拜神求子而显灵验。此说虽无科学依据,但充分证明魏氏祖神位供奉于魏家台。
     二房谱载:槐系“养德公之母敬太君系出前川敬家坪因归宁而盛于筐以携之。来。故植于门首”。川五房七世祖二房自登公之妻敬太君生于嘉靖五年,其子养德公生于嘉靖二十八年,什川古槐树龄可推定为四百六十三年左右。目前这棵古槐树围五点二米,高十五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达数十米。可谓什川一景。二零零四年,被皋兰县列为古文物予以保护。
     乾隆初年,二房作绛公联陶氏姻亲,在什川沿河打造水车,提水灌溉,垦荒造田,广植果园,,为后世营造了胜江南的美丽环境,也为今人开发园林旅游景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四十二年川五房为明故魏氏五房始祖考妣合葬之墓追立魏世系记碑,一九五七年因垦荒此碑遗湮四十年后,族人重掘,遂报请政府获准,择荒建碑亭于魁星阁山巅。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日重立原碑于亭中。此碑乃考证族史及地方史不可多得之物证。继而在右侧镌立世系复制碑,以扬祖德, 以供祭祀瞻仰。魏氏在什川堡的六百年间,曾修各房家庙多处,并联他族修祖始殿,隍庙,魁星阁、佛堂、法幢寺、三官楼、关帝庙、太阳宫、文昌宫、雷神庙、牧羊庙、屠夫庙、马王庙、药王庙、戏楼、月牙楼等建筑,风格典雅,气势宏伟,可与兰州市五泉山建筑群蓖美。
     合作化期间,翻身的魏氏族人和什川他姓人民不忘恩人毛主席,精挑细选,采摘一箱冬梨送往北京,让毛主席品尝翻身农民的胜利果实,毛主席收到梨后,委托中央办公厅复信给什川农民。并称味道极好深表感谢,寄来二十元钱。今人选一株意向性梨树由县政府命名为“连心树”。供后人观瞻寄思。
     一九七一年,魏氏族人联他族,自己筹款二十四万元,出劳动力二十四万多个,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农民自己的跨黄钢索吊桥。一时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称赞,《人民中国》杂志用十七种文字刊印《中国农民修大桥》的文章向国外发行。如今川五房后裔除在什川镇现有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外,更多地聚集在兰州地区。并散居于省内以及外延全国其他省市。

古金邑魏氏二十一世 魏永欢乙酉年清明 考撰

 

传承先祖美德   弘扬宗族精神
© 2013-2024 金城魏氏网 备案号:陇ICP备16002082号-1   网站维护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56号